(资料图)
近日,上海00后小伙用AI技术“复活”奶奶成为网络热点,尽管本人回应只是为了弥补遗憾,但仍引来网友热议。这种“复活技术”是怎么做到的,复活“逝者”能否普及,又面临哪些伦理问题,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采访了心理学和法律界人士。
当事人:只是希望用AI技术弥补遗憾
近日,上海的00后视觉设计师、B站UP主吴伍六用AI技术生成了去世奶奶的虚拟数字人和自己重新对话,这段视频在B站上引发网友关注。大部分网友对此感动不已,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在自欺欺人。吴伍六随后也发文回应了自己制作这段视频的初衷:只是希望用AI技术弥补与奶奶没有好好告别的遗憾。希望大家珍惜当下,现实的陪伴永远是最重要的。
▲吴伍六与自己去世奶奶的虚拟人对话。图片来源 网络截图
吴伍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之所以用AI“复活”奶奶,是因为自己不能接受奶奶的突然离去。吴伍六平时从事AI工作,因此他想到了用AI“复活”奶奶。他导入了奶奶生前的照片,制作出了奶奶的动态头像,又将奶奶生前的通话音频导入AI,训练AI模拟出奶奶的声音和语气。
吴伍六说,这件事的本质就是要求AI当演员,去扮演一个人,相貌声音它都能模仿得非常好,但就目前的科学水平来说,它还无法模仿一个人的灵魂。“我和‘奶奶’只能简单沟通,说复杂的话,AI就理解不了了。”
吴伍六表示,自己知道这件事情只能带来一个心理安慰,也明白屏幕中所呈现出来的始终是一个虚幻的影像,“但怎么说呢,只要是能再看一看奶奶,再说几句话也是好的。”
业内人士:目前市场上虚拟人更偏重数字
在视频中,吴伍六不仅分享了整个“AI奶奶”制作流程,还贴上了相关应用链接,其中就包括最近大火的AI绘图网站Midjourney以及AI语言模型ChatGPT等。
其中的语音素材,源自吴伍六和奶奶连续两年的手机通话录音,他以此训练AI模拟出奶奶的声音和语气。照片则是从殡仪馆要来,上传到Midjourney进行优化,制作出了奶奶的动态头像,然后在ChatGPT中输入关于奶奶的信息,让虚拟数字人形成“记忆”。
在2023全国两会期间,上游新闻推出了拥有自然语音、自然表情的AI仿真主播小游,制作小游的杭州趣看科技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市场上看到的仿真主播,其核心技术是动画演示+动作捕捉,再配以特定声线来最终呈现。
▲上游新闻虚拟主播“小游”。
“我们与‘复活’奶奶的做法不太一样,更偏重数字,而不是虚拟(这里的“数字”更多指外形、动作等,而“虚拟”指的是对语言性格等的模仿——编者注),说话时的脚本也都是事先写好输入,目前这也是市场上的主流”,这位工作人员介绍,“一种制作方式是直接从素材库中提取,直接生成一个数字人物,但这样不够自然,所以在制作‘小游’前我们对取材的真人主播拍摄了大量动作素材,比如说话时的嘴部动作和手部动作等,然后再通过3D建模来制作数字人物,这样就比较自然一些。 ”
吴伍六介绍,以目前AI的技术水平,只要样本足够多,面容、声音、语气这些都可以达到相似度90%以上。“但目前AI在思维模式上只能达到50%,它没法像人类一样思考。”
趣看的工作人员也介绍:“国内有的公司推出的虚拟主播经过AI训练,可以与网友聊天对话,甚至可以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但还没有达到真人主播那样的自然。”
律师:“复活”逝者目前并不适合推广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大部分网友都对吴伍六的视频持正面评价,随着吴伍六与奶奶之间的家常对话进行下去,视频里一条条“泪目了”“眼泪哗哗下”的弹幕飘过。
一位网友表示,看完视频很感动,想起了自己逝去的亲人,认为这样能寄托哀思,非常有意义。还有网友认为生活应该向前看,不应过度沉浸在悲思中。
“《寻梦环游记》里面说过,死亡并不是结束,被遗忘才是,”中国作协会员、资深心理咨询师张娓表示,“刚好又是在清明节期间,这位网友用这样的方式来追思奶奶,体现了中国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我相信他也在这件事中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但这个‘奶奶’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真实的奶奶,这位网友还是要明白奶奶走了,再高级的人工智能也不是奶奶,”张娓也提出了自己对其中伦理问题的担心,“随着人工智能的发达和普及,我们也会越来越依赖它,情感也会逐渐转移甚至沉迷其中,所以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边界,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更好的自我成长。”
有网友认为,没必要把已故亲人做成AI,“亲人感觉就是被操纵的电子玩偶,你想让它怎么说就怎么说。”
▲《流浪地球2》中图恒宇将去世的女儿丫丫输入数字生命世界。图片来源 电影海报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也表示了“复活”后边界问题的担忧,“情感、意识和价值,这些纯个人体验是不能被物理数据所记录的,AI只是一个模拟问答,仅仅是与逝者相似的风格,一旦你去干预了,那这还是不是你所认为的那种真实的印记?”此外,对逝者的留恋,究竟会疗愈创伤还是延宕痛苦,心理学界也有争议。
还有网友表示,希望也在清明节用吴伍六的这种方式和去世的亲人对话,寄托哀思。
黄斌律师长期关注元宇宙,曾发表过多篇虚拟人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他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相信未来AI技术平民化后,很多人还是愿意在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虚拟人,例如有人患癌早逝,将留下幼小的孩子,会希望保留自己的思维,引导孩子成长。
“但目前‘复活’逝者若要普及,先要解决隐私、授权和伦理等众多问题,比如如果数据量太少,可能需要利用算法补足后进行机器学习,有可能存在算法的偏见歧视等现象,所以并不适合推广,业界目前关注更多的是能够大规模商用的虚拟形象。”黄斌说。
上游新闻记者 汤皓 文 部分资料综合 南方周末
编辑:徐远哲
责编:李洋 官毅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