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头条丨佳能g10相机参数多少 如何评价GM1在M43阵营里目前是空前绝后的存在

发烧友的圈子里,“声摄双烧”的人群在不断增加,有“先摄后声”的,也有“先声后摄”的,本人属于后者。

无论是哪一种烧友,其中都有一个人群叫做“器材党”,而大多数人都有过当“器材党”的经历,之所以说我是一个“伪器材党”,是因为很长时间内我手头的器材都只有一件(或一套),理由很简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并不喜欢手头攒一大堆东西然后大部分吃灰(其实也没那经济实力),所以在烧友之路上,我一度是个比较折腾的人,出了入入了出,乐此不疲,还顺路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那就是任何器材都爱护备至,确保成色不减,否则二手出不了好价钱(笑)。如今虽然基本不折腾了,但爱惜东西的习惯得以延续,也算是我的器材们的福气吧。


(资料图)

本文主要讲讲个人在摄影器材方面的折腾之路,顺道结合“器材”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2008年,本人大学毕业初入社会,直接被坑爹公司发配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境内的戈壁无人区工作,期间对北疆大地的壮美风景赞叹不已,每天都想着“要是有部相机就好了”。当时,专业相机数码化的大潮已经兴起,上有全画幅单反,下有高端便携DC,然而在戈壁滩上,别说相机,连一瓶可乐一包饼干都没地方买;只好用自己的手机(诺基亚N70)随便拍拍,偶尔借办公室的索尼卡片机拍几张过过瘾,那时候什么构图什么参数全然不懂,反正就是举好相机按快门,倒也留下了个人最初的一批“作品”,遗憾的是2011年时个人电脑硬盘挂了,早期照片全部丢失,如今已经看不到那时的拙作。

08年底09年初,被公司扔到云南宣威境内的山沟里修铁路,开始谋划买台相机学摄影的事。当时办公室有一台索尼α350单反,算是这辈子摸过的第一台像样的相机。此机配的是原厂18-250镜头,直出色彩通透而清淡,色调偏暖。由于我的岗位关系,此相机主要归我使用,因此该机算是入门之物。由于α350算是台比较标准的单反,培养了我最初的握持姿势和操控习惯,对我以后手感需求和操控喜好是有不少影响的。

在自行搜索资料了解了光圈、快门等一堆参数的含义之后,试着在业余时间用α350拍点东西练习,效果还不错;然而相机虽好终是公司之物,于是思量着买一台属于自己的相机。

那时候自身的经济实力买台单反基本不现实,加上又是刚入门,主要还是锁定了便携DC,当时的索尼还未加入这个序列的竞争,市面的主打产品是佳能G9/G10,尼康P6000,以及松下的LX2/LX3。在2009年春节过后,借着去昆明办事的机会,在昆明市中心一家卖相机的黑店购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松下LX3,踏上了摄影器材的折腾之路,也从此步入了“摄影爱好者”的圈子。下面就按2009年以来,不同时段本人持有的不同器材来简述我这个“伪器材党”的摄影爱好者之路。

确定买LX3之前也是在佳能G9/G10,尼康P6000和松下LX2/LX3之间纠结了好久,由于本人是外观党且自负审美观,因此“最丑”的P6000首先排除;佳能G10当时价格3600左右,LX3是3900,而LX2属于清货阶段,查了网上报价2600多。本人对LX系列复古的造型、大光圈徕卡镜头和当时独步天下的原生16:9画幅(LX3为冗余CCD可切换设计,更高端)口水不已,加上佳能G10价格也不算友好,因此最后确定了LX2和LX3二选一。

等到了昆明的相机店,发现LX2根本没货,LX3太过热销货源紧缺,最后只能买了台行货黑色LX3,花掉了当时一个半月的工资。(为啥不网购?我在的那个修铁路的山沟里连EMS都是一个月才来一两回,你说呢)

LX3也算是台经典大光圈大底(当时而言)DC,24-60mm的F2.0徕卡镜头,1/1.63的1000w像素CCD,那时算是DC的旗舰配置。有了这台机器,α350便被我冷落,我开始了天天拿个卡片机蹲路边拍小花的日子……

由于酷爱16:9画幅,LX3又支持原生16:9,因此那时的片子大部分都是这个比例。拍得最多的就是小花小草,以及云南山区壮美的自然风光。这台相机伴随了我近2年,并一直跟着我调回成都的公司机关,继续记录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

到了2010年,工作地点趋于稳定(成都),平时拍摄题材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去成都各个景点和大街小巷拍摄一些人文景致,当然少不了还有路边的花花草草。由于题材的变化,DC的小底在大部分时候无法获得足够浅的景深(新手都爱虚化,你懂的),加之这时候对摄影器材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于是2010年进行了第一次器材升级。

2010年,出掉了LX3,咬牙购入尼康D3000(18-55套机)。

刚到手免不得天天出去拍,卧槽,不愧是单反!卧槽,不愧是大底!卧槽,这才是相机!……也免不得这样的感慨。等新鲜劲过了,回头看看买了D3000以来拍的一大堆伪糖水片,总体质量远不如LX3时期的片子,除了虚化啥都没有。尽管1855狗头的虚化也能把LX3秒出大气层,然而第一次开始反思虚化到底有没有用,以及是不是拍啥都应该虚化。

买D3000半年后,逛二手论坛购入尼康18-70mm,换掉了1855,套头升级。

1870自然比1855好用,素质也高不少,而且样子不那么傻(1855像个葫芦),然而这时期的片子仍然没什么进步,一是成都不像云南遍地是景,二是自己执着于虚化,总觉得“不虚不是好片”。

在此期间也经常使用公司的佳能5D拍摄(干活为主),由于部门领导的恶趣味,长期只有一个17-40L镜头,用这个头拍的东西真是惨不忍睹,超广的构图和透视极难掌握,以至于到现在都对17-40有阴影。后来整理公司库房偶然翻出来一个多年前的胶片机,镜头居然也是EF卡口,仔细一看,28-105mm,好吧,终于有个正常的镜头用了……

经过D3000+1870和5D+28105的培养,这时期没什么养眼的作品,更多的是锻炼,整体算是技术瓶颈期。

关于D3000本身没太多好说的,尼康最低端的单反,画质平平,操控也比较蛋疼(但还是比LX3强),由于有α350的基础,上手并不困难,但总体觉得还不如350好用,谁叫咱没钱呢,好歹也是我第一台单反。D3000有着当时尼康相机的典型特点,锐,直出色彩偏黄。1855镜头色彩很干,换了1870之后油润度好了不少。

有一次端着D3000去温江的国色天乡乐园扫街时碰到一对夫妻,说每年都要在公园里一个塑像前拍张照,今年因为带着刚出生的小孩不方便自己拍,请我帮个忙。

那相机长得佳能尼康索尼的单反都不一样,线条柔中带刚,机身充满质感,额头上印着“PENTAX”字母,右肩上赫然写着“K20D”,镜头虽是18-55mm,却有一道亮眼的绿圈,我觉得比佳能的红圈和尼康的金圈都好看。帮他们拍了两张后在LCD检视一下,色彩油润,肤色白皙,锐度适中,焦外自然。

初识宾得之后就长草不已,于是到了升级D3000的时候第一个想到了宾得。当时KX和KM都已停产,已经是K7退役,K5登台的时代,然而K5当时6k+的价格是不敢想的,遂入了P家当红小生KR。

应该说和KR的相处是比较愉快的,18-55镜头的素质明显高于CN两家,得益于宾得油润的色彩,jpg直出可用,很多时候免去了修图的麻烦。之后还入了人生第一颗定焦——DA35mmF2.4,对其锐度和光学素质还是比较满意的。2011年,带着KR前往公司在陕西、湖北、辽宁的项目拍摄项目工程图集,KR和小伙伴们的成果让公司领导也非常满意。

宾得KR用得十分喜欢,于是在口袋里有了点银子之后索性一鼓作气升级到了K5 ,18-55也换成了18-135,不得不说无论是1855WR还是18135,宾得都做得比别家强,无论外观造型,用料做工,还是成像画质。K5+18135是我在成都的时候用得最顺手的挂机组合,拍下了很多值得怀念的照片,期间短暂尝试过16-45mmF4镜头,发现并不如18-135好用。当时我已逐渐从D3000时期的瓶颈里慢慢走出来,出的片子质量也有所提升,这时期的侧重依然是人文和街景,蹲路边拍小花的次数有明显减少(笑)。

然而就像谈恋爱,和K5厮磨久了,发现尽管优点多多,缺点也很明显,有的缺点甚至比KR还要命。另外,在试图扩大镜头群的时候发现P家基本没有符合我需求的定焦镜头可以买,三饼干光圈残疾,三公主高攀不起,简直蛋疼。

关键的是K5最要命的污点问题被我不幸遇上,我的第一台K5在用了几个月后发现CMOS上有一颗无法去除的黑点,拍照时也很扎眼地显示在照片上,光圈越小越明显。经查证,此为K5“污点门”中招机器,而且我买的K5是水货,无法享受行货的换机服务,又无法忍受这个缺陷,只好标明问题后压低价格二手出掉。

出掉K5之后无机可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了一台当时很火的索尼微单NEX7(1855套),仅用了不到一个月发现适应不能,出掉又买了台行货K5回来(此经历被某人一直拿来黑我,黑了5年……)。

第二台K5因为惧怕污点问题,果断买的行货,继续K5+18-135挂机使用,为寻求大光圈,不得以尝试了FA35mmF2、FA50mmF1.4两个大光圈定焦,前者色彩太干,后者对焦着急,且光圈全开锐度感人,加上等效75mm的视角挂机无力,于是放弃之。

半年后拿到年终奖,咬牙尝试了高高在上的小公主FA31 F1.8,尽管有着不俗的画质和柔美的焦外、极致的做工,但惊人的紫边和坑爹的对焦成功率发现这货其实等于半个手动头。好在公主头很保值,转手出掉并没亏多少。

之后面临跳槽,K5跟着我从成都到了昆明,在此结识了土豪猫二。到昆明后又陆续尝试过DA40和DA21,一如既往地不满意,最后因无头可用再次出掉K5,灭门宾得(再次被某人黑了5年)。

NEX7是作为第一台K5之后的替代品收的,作为微单确实让我感受到不同于单反的诸多优势,体积小重量轻,外观亮骚。如果当时我有钱,一定会连同E24一起买。然而买完1855套机之后我就一文不名了,只得作罢。

NEX这颗1855画质很好,不输宾得,做工也很扎实,唯一的问题是广角端畸变较大(比宾得16-45的广角畸变还大,略汗);分辨率高,色彩好。

NEX7的主要问题是高感略坑,操控延迟(其实A77的延迟更大,但NEX7的我还是受不了),以及自定义菜单中一些关键功能不能自定义。那段时候被宾得污点门搞的比较浮躁,加上工作生活中别的一些问题搞得整个人心情比较差,因此NEX7在手不到一个月匆匆出掉。

K200D是一时心血来潮给K5购买的备机,到手之后发现这个备机无论体积重量都根本不下于K5,在灭门之前的日子里,K200D挂DA21,K5挂18-135用了一段时间,灭门之前一起出掉了。

K200D平心而论是台好机器,身为低端机却有全金属机身等中端机的配置,画质和色彩也是当时的翘楚。我收的这台K200D成色也非常好,其实可以用作收藏,然而手欠,还是出了。

宾得灭门之后有段时间手上没有相机,因为折腾了这么多也让自己反思了不少,加上2012年刚刚跳槽,有很多事情要烦心,姑且有段时间没有进行拍摄活动;等到自己重新萌出想拿起相机拍照的时候,我认为自己前几年在器材上过于折腾,必须三思后行。

当时的相机市场上并没有什么让我特别中意的机器,高端的5D3和D800买不起,7D、60D、D7000之类没什么欲望。当时尼康和佳能要出低端全画幅单反的消息已经传出,索尼的黑卡系列刚刚发布。于是我决定先入一台RX100应付日常拍摄,同时观望CN两家的低端全幅,等出来后价格稳定了再选一台作主力相机。

RX100在此背景下被我收入囊中,1英寸的小小传感器展现出的画质令人赞叹,此机在接下来一年的时间里充当我的主力相机,直到后来购入佳能6D才退居随身机的位置。

RX100时期是我的摄影沉淀期,此阶段以扫街为主,记录了很多平凡的影像,但现在看来,比我用D3000时候拍的那些伪糖水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尽管虚化一般、画质和大底相机相比也很有限,但小巧的体积和安静的拍摄让我领悟到很多东西,能够继续静下心来拍照。

这台RX100至今仍在服役中,也是我第一台“只入不出”的相机。

在佳能6D和尼康D600都发布之后的半年里,通过不断观望和去数码城试用,最终选择了6D。理由有二:一是我在成都时一直使用公司的5D/5D2,对佳能相机的操控和特性比较熟悉,容易上手;二是D600虽然对焦点数多,但对焦点覆盖区域其实并比6D好,且边角对焦点的精度较6D为差,加上后来爆发的D600“掉渣门”,更让我庆幸没有选择它。

2013年,下手购入6D(24-105套机),几个月后购入351.4L镜头。

6D的色彩和画质让我基本满意,对焦点的数量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不够用,对焦精度则比用宾得时期好了太多,6D配上35L镜头,对焦准确利落,一扫当初K5+小公主时的各种不爽。

6D是一台入门全幅,并不能要求太多,我至今仍觉得这机器没太大缺点,该做到的都做到了,如果希望它做得更好,只有寄望于未来的6DM2了。

2013年底手头有点结余,顺势把6D换成了5D3,对我而言这不是升级,而是一次补完。5D3的画质说实话比6D还差一点点(个人感觉),但手感和性能等方面得以全面提升,用起来更为爽快。时至今日,本人对于主力相机的画质/性能再无更高要求,因此也打消了继续折腾主力相机的想法,即使后来索尼出了全幅微单A7系列,佳能的CMOS越来越不如尼康,甚至昔日最爱的宾得终于出了全画幅,也没有使我再萌生换相机的想法,也许是人老了,折腾不动了吧。

入了6D之后自然会买佳能镜头,这里把2012年之后用过的佳能镜头放一起简单说说吧。

标准变焦,买6D时入的是24-105套机,后来换成了24-70F4,至于2470F2.8L II,恕我拿不动,也不想拿。24-105的画质不说太多,网上评价一大把,最便宜红圈依然有着红圈的基本素质。对我来说其最大优点是实用的焦段和全程恒定的F4光圈,某些时候其105mm F4的长焦端还能充当人像头救个急。即使后来换了24-70F4,还是对24105多出来的这35mm长焦端耿耿于怀。

24-70F4L,此头可以算是24-105的画质升级版,毕竟十多年后的镜头了,素质提升是理所当然的,此头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切换至微距模式,能够在70mm端以极近的距离拍摄小物体,对于本来就对微距没啥需求但又经常要拍些小东西的我来说直接省了一个微距头的钱。此头画质不错,广角端畸变也比前任有所进步,现为5D3旅行挂机头。

定焦方面,随6D入的35 1.4L,原以为自己喜欢拍人文,作为“人文焦段”的35mm自然是不二之选,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35mm我用得并不好,50mm才是我的菜,因此后来出掉换了50L。不过不适合我是一回事,35L本身的极佳素质是另一回事。此头全开可用,略缩光圈锐不可当,色彩油润,焦外自然,实为好头。

50 1.2L,有着超大光圈的标准定焦,让人既爱又恨。由于买的行货,到手后发现对焦环会松动,果断送去检测,官方同意换个新的;换来的新头没有问题,但全开时不如第一个头锐,也是杯具。此头全开号称“找不到焦点”,其实也没有那么夸张,只是F1.2的景深极浅,很容易因抖动和机身位移造成焦点偏移,所以并不适合拍很近的东西。放到5米开外拍摄,梦幻无比,尤其是拍人像有很好的意境。至于为什么出50L,因为这货对我来说只能拍人……首先由于自身特性,近摄能力几乎为0,而此头收缩光圈后拍摄远景,其表现还不如600块的小痰盂;虽有大光圈,但只能用大光圈拍近景这是闹哪样,果断出之。

40 2.8饼干头,是用一副耳机换来的,比起前面的50L来说此头可谓牙膏厂良心,不到1000的价格,却有着合适的焦距和F2.8的光圈,体积小巧,画质优良。尽管比起L头来说色彩和焦外缺少一些底蕴,但相当不错的自身素质和全开可用就已经值回票价了,800块的东西,要啥自行车啊。现为5D3扫街挂机头。

135 F2L,这个头是专门买来拍媳妇的,2015年婚后蜜月之前,再三考虑后入手,拍媳妇专用。无论全身人像,半身人像,还是大头照,统统手到拈来,毫无压力。想要意境可以全开,想要锐度稍微缩两档。除了没防抖,简直是完美的人像头,牙膏厂又一良心。

上面说的这些头,35L和50L都已经出了,目前只有2470F4L和40饼干头平时服役,135L人像专用。啥,你说我居然没有个挂机的红圈定焦?那我只能期待佳能出个50 1.4L了。

尼康1系列如今已经是时代的眼泪了,我在入了佳能6D之后曾入过一台尼康J1配18.5mmF1.8定焦作为随身机,此机对焦速度极快,连拍犀利,但画质一般,完全干不过同为1寸底的RX100,唯一优势也就是可换镜头了,但底子的限制使其就算换光圈再大的镜头,效果依旧平平,因此用了一段时间之后黯然退役,二手出之。

RX100服役两年多后被老爸看中,留在老家给爹妈用了,由于尼康J1作随身机用得并不顺手,出了之后入台RX100 M3当随身机。

这里说下关于“主力机”和“备机”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只有职业摄影师才会分什么“主力机”和“备用机”,对我这等普通爱好者而言,如果相机不止一台,那也就分个“主力机”和“随身机”就可以了,毕竟我们不可能随时背个单反或者A7那样的微单到处跑,平时包里备个小型快速的相机来随身记录还是有必要的;当然很多人现在已经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手机,但我还是不习惯用手机充当拍摄装备,因此随身带个小机器已成为习惯。

RX100 M3其实对于一代并无多大进步,官方宣称的画质进步我是没看出来;镜头长焦端短了30mm是比较蛋疼的。广角端升级到24mm这点不错,光圈的提升也提高了暗光拍摄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长焦端70mm的最近对焦距离变为30cm,这是个很大的进步,要知道RX100一代的长焦端最近摄距是一米开外,简直卧槽。

作为一寸底,虚化什么的还是别想太多,RX100 M3更像是当年的LX3,小型,轻便,(相对)高画质,功能全面,作为初学者的主力机或者爱好者的随身机是完全合格的。

M3使用近两年,主要不满是机器速度(包括对焦和反应速度)较慢,高感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与尼康J1相比正好相反,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么。

和猫二一样,喜欢这机器最初原因是眼缘,因为实在太漂亮。然而和家里一堆机器的土豪们不同的是,我并不喜欢持有大堆器材然后轮番临幸。按我的想法,一台主力机,一台随身机足矣。但GM1成为了破例。

我想买这台机器的时候,GM1已然停产,某宝上还充斥着大量的日版GM1S,价格挺诱人,然而1S的两个颜色都不喜欢,于是寻觅多日,找到一个玩家兼卖家的摄友,觅得一台接近全新的橙色GM1和15mm 1.7镜头,果断拿下。

其实GM1我更喜欢银黑配色的,无奈二手找不到成色好的,最后退而求其次入了台橙色。到手之后再度觉得这颜色实在亮骚,配上银色的15mm镜头刚好合适,金属头+金属镜身养眼而富有质感。

GM1类似J1,功能性较强,对焦速度飞快;画质方面虽然好过1寸底,但和APSC还是有明显差距的;不过作为随身机,能比1寸底强我已经很满足了。

GM1配15mm头,等效30mm的视角,小广角扫街挺好用,近摄距离也基本满意,蹲路边拍个喵星人挺合适。值得称赞的是此机对焦速度很快,基本指哪打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光圈、快门、感光度等日常参数均能方便操控,最为难得的是可以直接通过机背拨轮调节曝光补偿(5D3附体有木有),加上方便的触摸对焦,简直是一台准专业机器。如果换个大底,再把机身做大一些,妥妥的是一台主力机身。

GM1在M43阵营里目前是空前绝后的存在,小到极致的机身和紧凑的设计,全金属外壳的用料和精致的贴皮,这在后续的GF7/GF8上都没能做到,而号称GM1升级版的GM5,虽然增加了功能,却失去了GM1的那份灵气,感觉是为了升级而升级,颜值也下降了一个档次。

关于个人摄影器材的折腾史就写到这里,折腾已经是过去,技术的提升才是王道。从2009年入LX3以来,这个爱好已经伴我走过7个年头,并将在以后的人生中继续担任重要部分。7年来拍的照片记录着我的成长、彷徨与进步,感谢7年来陪伴过我的那些相机和镜头,也感谢7年来在器材与摄影技术上给过我帮助和指导的诸多朋友。谨以此文纪录一个屌丝摄友的折腾史,与众共勉。

推荐DIY文章
实时焦点:windows10补丁怎么安装 有时候电脑不会自动安装需要进行手动安装
观焦点:图文详解如何把c盘扩大 让C盘空间不再面临爆满以至于造成系统运行卡顿
steam短期内来自您网络的失败登录过多如何处理 这个方法可以让你不再苦恼-最新消息
win7系统添加打印机的详细步骤 如何不装驱动源程序就直接安装好打印机-焦点快报
环球快报:教你激活cad2008的方法 比较安全的方法是用密钥激活吗
win7如何使用steam动态桌面 用户可以在创意工坊中找图片并进行安装
精彩新闻

超前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