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半夏》:从野蛮生长,到与时代和解

刚刚播完的《风吹半夏》,把观众带回了20世纪90年代末那个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的年代。在那个对我们已经渐渐从现实变为记忆的年代,女主角许半夏,与她的兄弟和对手们一起白手起家,他们经历过遍地是黄金的“风口”,也吃过大亏、跨过大坎儿。

面对这样一个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起起伏伏的人群,《风吹半夏》的创作者不想把视野局限在“跌宕起伏”这个简单的形容上。

诚然,从“收破烂儿的”逐步成长为一个筹备上市的钢铁公司老总,这样的奋斗史听上去足够振奋人心,但发家致富依旧不是故事最终的结局——站在20多年后的当下,享受着当时留下的红利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回望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才是最值得思考和表达的核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今天来讲,这个戏的主题是和解。”本剧的导演傅东育自己就是许半夏的同龄人,《风吹半夏》像是他对自己所亲历的那段青春的一种礼赞。而对继《破冰行动》之后,已经第二次与傅东育导演合作的总制片人戴莹来说,制作《风吹半夏》这种题材的作品,则是一次风险不小,但又格外确定的冒险。“在悬疑类型的赛道里,导演和我们都有很多成功的代表作,我们希望在大家都有共情的新赛道里面,再去做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

回到接触这个故事的最初,他们同样是被这个故事本身,以及它所代表的那个正渐行渐远的年代所打动,所以希望拍出一部足够配得上那段岁月的作品,帮现在和未来的人们,在影像上留下一段共同记忆。以下是《时尚芭莎》与两人的对谈,听他们说说自己心里的《风吹半夏》,或许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个生动的故事。

《风吹半夏》海报

“ BAZZR对话《风吹半夏》

导演傅东育&总制片人戴莹”

Q&A

时尚芭莎

开始筹备《风吹半夏》时,这个故事打动你们二位的是什么?

导演傅东育

最早戴戴来找我的时候,我觉得压力挺大,跟阿耐的其他几部作品相比,它是比较硬核的,但同时又非常迷人。爱奇艺给了我很多鼓励和精神支持,这是一种“勾引”,让我觉得这种作品有可以去摸天花板的空间,确实非常心动。

而且当《破冰行动》在爱奇艺成功之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是有“标签感”的,可能大家觉得悬疑类、警匪类的题材,我会比较擅长。他们把《风吹半夏》拿给我的时候,我确实问过怎么会来找我,我觉得这种信任对我来讲,也是一种极大的诱惑。还好,没有辜负!

《风吹半夏》剧照

总制片人戴莹

我觉得这个作品能打动导演,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许半夏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其实是导演的青春。那正是他人生中最充满梦想的奋斗年代,如果一个人能够去讲述一个属于自己青春的故事,其实是个很难得的机会,这个作品也点燃了导演内心底层的一种激情。

对我们来说,这个作品所选取的这个时代的横截面是非常难得的。参与这部作品的人有60后、70后、80后,我就是其中80后的一个代表。对我们来说,每个人性格的形成,都跟你所处的时代背景、故乡和家庭密不可分,对于剧中这个横截面的时代来说,其实已经很久没有影视作品,去讲述他们那一代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了。

对影视创作者来说,我们希望创新,其实爱奇艺这些年来,也希望在既有题材和赛道里面,不断地尝试创新和突破。我觉得《风吹半夏》这个作品,就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大的时代背景。最打动我和导演的,就是这个大的时代背景让我们很能共情,里面的很多人物好像就在我们身边。

《风吹半夏》剧照

时尚芭莎

从原著《不得往生》,到最终的《风吹半夏》,片名也经历过改动,这其中有什么样的考量?

导演傅东育

最早叫《不得往生》,之后叫《野蛮生长》,现在叫《风吹半夏》,修改的过程中,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不得往生》是小说的原名,但小说是2006年出版的,也就是说,阿耐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完成了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所以她对那个年代,商业上的侵占、彼此的情感和商人之间的利益争斗,有着切肤的批判和精神上的痛斥感,那个年代的烙印非常清楚。

那之后在创作过程中叫《野蛮生长》,是对那个时代和那些商人的一种总结,大家都有疯狂的生命力,经历着旺盛的生长期。那时候是不讲规则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破坏规则的生长。

但说实话,走到现在叫《风吹半夏》,第一是因为许半夏,我们在剧里也说“生半夏,毒”,但现在她熟了呀,就是一味药,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戏的主题是“和解”,是跟过去那个年代的和解,所以要用这种方式和心态来回望那个年代。某种程度上,名称的改变,也是这个项目的创作过程走到今天,理念的转变,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风吹半夏》剧照

总制片人戴莹

《不得往生》的原著小说是个文学作品,更倾向于作者本体的表达,可能更有一些批判主义的色彩。但我们去做影视作品的大众化转换的时候,其实我们代表的是更大众化传播的情感和诉求,在这个基础上,最后叫《风吹半夏》,我觉得是走向了一个更大的格局。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剧情的后半期,讲的核心主题就是“和解”,这个和解是跟时代的和解,跟自己的和解,这才是《风吹半夏》最大的意义。我们经历过“野蛮生长”,但是当所有的事情过去之后,我们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份和解之后的平静,我觉得这是更加难能可贵的,这比我们要去传达别的主题,或者说展开一个时代单一的切面要更有意义。

《风吹半夏》剧照

时尚芭莎

导演同时还是这部戏的编剧之一,从原著到剧本,您进行过哪些重要改动?

导演傅东育

跟原著小说比,编剧张挺老师已经有过很多改动了,比如高跃进这个人物性格上的改变,以及从小说里的男性转化为女性。还有滩涂那一段,原小说里是许半夏的主意,剧里改成了小陈。另外我们做的最大的一个改动,就是最后的大结局,每个人的归宿跟小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个改动量非常大,取决于我们之前聊到的,关于主题的改变。

《风吹半夏》剧照

时尚芭莎

在整个筹备和拍摄过程中,你们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导演傅东育

我们到底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放到今天来看这段历史,你要说什么、你要给现在的观众什么?破题,是我认为最难的。当然服装、道具的准备,让演员能够找到那个年代的表演状态等等,这些都很难,但最难的,就是如何一点点地,从《不得往生》和解,迈向《风吹半夏》。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从拍摄过程一直持续到后期剪辑的,我们是一点点地走向了现在这种温暖。

关于《风吹半夏》,我觉得在这么几个层面上,它是对今天有影响力的:

第一,我觉得它有实事求是的精神面貌。那个年代我们实事求是地面对贫穷和内心的欲望,也实事求是地面对世界和未来。我觉得这是那个年代所带给我们的,第一瞬间的那种美好。

第二,在那个年代,凭着自己的感觉,简单、质朴地做出的抉择,往往是最对的。那时候有很多冒险精神和不确定性,甚至有一种风险性。勇敢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对当下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第三,我们不要用好与坏、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这些二元对立的标准去看一个时代、看一段历史或者看一个人,这样是不是太苍白、太简单、太粗暴了?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回望那个年代。是他们那种逐利和勤奋交织,造就了我们现今的经济基础,那我们到底是应该感谢还是批判呢?我觉得应该是带有批判的感谢。

到今天,《风吹半夏》播完了,我由衷地想说一句,爱奇艺胆子太大了。前天晚上,我追完最后一集,看到字幕拉上来,我自己都吓了一大跳。在最后一个瞬间,许半夏、伍建设、裘毕正、童骁骑,包括死去的小陈……除了赵垒和明哲保身的冯遇,这些重要的人物都是有罪的,都是被判刑的,但这种判刑是他们重新再出发的勇气和基础。在那一刻,我觉得这样的作品真的胆量太大了,某种程度上简直不敢想。我们对于主人公的这种塑造,是不是也算一种开拓呢?这个功劳不是导演的,是作品本身带来的。

《风吹半夏》剧照

总制片人戴莹

除了导演说的作品表达的难,还有一点,是导演要把这些大家共同制定的目标,去拆解成所有的步骤执行出来。

对制片人来说,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既然我们非常清晰地知道我们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作品,那就得找到一个跟你有共同目标和审美取向,而且能咬牙把事儿做下去的人。我特别感谢傅导,在我找了他的那一刻,我就觉得特别对。在这个基础上,他带着主创团队,先把剧本做了完善,又去磨美术、服装这些部门,在这个过程中,你能感受到他的激情,这时候其实我的难就已经卸掉一半了,算是把交接棒传到了他手里。之后选择演员,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也非常一致,再到拍摄完成,其实又有一个交接棒回到我的手上,那就是宣发。在宣发这个层面上,导演已经给了你一个那么优秀的作品的呈现,我就把所有的细节都深抠了一遍,得对得起他的这份付出和信任。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团队,其实就是把所有的难都拧成一股绳,把难变成容易,这个过程其实蛮享受的。

《风吹半夏》剧照

时尚芭莎

导演之前的几部戏都以男性角色为主,到这部戏是更突出女主角的,主角性别的不同,对您来说有什么分别吗?

导演傅东育

在处理方式上来讲,女性和男性确实会有些不一样,但这个差别不会太大,都按人走就好。

其实很多年前,我拍过《谢谢你曾经爱过我》和《梧桐雨》这样的戏,也都是“大女主”。到这部《风吹半夏》,对商战,或者说对尔虞我诈的市场来讲,女性的表达可能总归跟男性是不太一样的,她们可能会用更温柔、更迂回的方式去解决,而不会那么直接。这些差别一定是有的,但在内心的坚定程度上,女性也绝对是不动摇的。

剧里的许半夏,有一些在商场和生活里的戏剧性反差,是特别可爱的。女性做大之后,不意味着她就是一个“男人婆”,她的情感表达还是真挚的、直截了当的。生意是生意,情感是情感,她把这两者分得越明白,我觉得她就越可爱,而且从表达上,我们要努力地把这个差异展现出来,这样才好看。

《风吹半夏》剧照

时尚芭莎

选角方面呢,许半夏其实和赵丽颖之前的银幕形象是有些差距的,你们是怎么看出赵丽颖有演女强人的潜力的?

导演傅东育

我第一时间问戴戴的就是赵丽颖,戴戴也觉得合适。因为我想找一个“戏剧差”,外表要娇小一点,内心要蛮横一点。我们说,一个女孩子在一个“狼群围绕”的男性社会里面,敢闯敢拼地杀出一条血路来,我觉得她越弱小、越女人,这个戏剧性就会越有魅力。

《风吹半夏》剧照

总制片人戴莹

我和赵丽颖之前合作过《谁是凶手》,在那部戏的时候,我就对她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现她不是我以为的“甜美”的姑娘,而是一个特别有主意、特别坚毅的女孩儿。跟赵丽颖合作,她会对你有很多“灵魂拷问”,比如“你为什么觉得我适合许半夏?”“这场戏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她骨子里的这种性格,跟许半夏是很像的。

而且我和导演也聊过,我们不想拍一个特别陈旧的年代戏,也不希望一下子把设定就直接定格在一个非常成熟的女性身上,还是要经历过整个青春的朝气,要把所有的人生经历走一遍,这样观众的代入感才会更强。

《风吹半夏》剧照

时尚芭莎

剧里的服装和音乐也充满了时代感,为了这些呈现,你们做过哪些特别的准备?

导演傅东育

歌曲选了很多,首先要把那个年代港台的、大陆的所有音乐都挑出来,根据每场戏的情绪看用哪个更舒服、更传神。如果有一个地方有好几首歌都合适,那大家就讨论一下,取最大公约数。一定要用那些歌把那个年代带过来,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想法。

从服装来说,确实有很多都是过去那个年代淘过来的,还有的是翻了海报,如果觉得这件衣服非常好却买不到了,那就花代价给它做出来。我觉得这些只要你用心,只要你有要求,那就是做得到的。当时我确实跟美术和造型是发了飙的,我一定要达到那个年代的要求。具体是哪个年代?是1996年到2002年,你跟我说大概、差不多、可能是,都不行。那个年代是突飞猛进的,差两三年都不一样,一定要回到那个年代,真实就是美。

《风吹半夏》剧照

时尚芭莎

定了演员之后,你们给演员留过什么“作业”吗,好让他们能更透彻地理解那个年代?

导演傅东育

看那个年代的电影、听那个年代的音乐、努力地感受那个年代。

比如《过把瘾》《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甚至再早一点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外来妹》,都是那个年代非常优秀的作品。当然那时候都是用磁带录的,影像上可能粗糙一点,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那个年代的质感,都是可以感受到的。

另一方面,组里的年轻演员,也会尽量跟年纪大的演员去取经。刘威、冯嘉怡、王劲松,他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传帮带嘛。我们整个剧组,包括导演组、策划组、演员组、美术组、造型组……所有人都要沉浸到那个年代里去,他们互相之间都会有碰撞和刺激。

《风吹半夏》剧照

时尚芭莎

对二位来说对剧中那个时代的情感是什么样的?在剧里,有没有什么小设计,是你们个人对那个年代的回忆和致敬?

导演傅东育

我们设定许半夏在1996年的时候是28岁,那就是我的青春,所以是有情感代入的。包括我们用的歌曲,也是对青春的一种礼赞。还有我们那时候对爱情的姿态,尤其是小陈那种认定了是我的,我管你是什么样的人的那种态度,都有非常清楚的带入。以及童骁骑身上的那种义气和仗义,在那个年代,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朋友,真的是一种回味。

另外就是许半夏和赵垒之间那种比较成熟的情感,我比较欣赏许半夏的一点,就是她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她对爱情的主动追求,让大家在拍摄现场都会心一笑。我记得当时丽颖还问我:“你们那时候都这样吗?”我说对,就是这么直给,但这种直给很动人。

《风吹半夏》剧照

总制片人戴莹

我们在筹备期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主创群,大家会在群里分享一些那个年代的家里人的照片,还有在市场上看到的各种有年代特色的照片。

我觉得剧里还有几点,是让我觉得跟自己特别相关的。一个是我妈虽然不是“款儿姐”,但花钱能力一点不比款儿姐差,在那个年代一个月工资就一两百块,但她能花1600块买一件皮衣,这是什么家庭啊?所以我就觉得,许半夏穿得那么漂亮是特别正常的,改革开放嘛,大家都是充满希望的,都想从黑白灰过渡到一个色彩非常艳丽的时代。

还有剧中的友情部分,也特别像我的人生,我特别重视友情,很愿意帮助自己的朋友。我跟许半夏还有个相似的点,许半夏是一个制定了目标之后,过程绝不动摇的人,我也是这样的。

《风吹半夏》剧照

时尚芭莎

这种讲述大的时代背景的剧,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拍得严肃,但太娱乐化又会背离故事本身,这个平衡要怎么拿捏?

导演傅东育

我觉得还是要照顾到人的情绪,情绪是第一位的。拍任何一场戏,演员的情绪是不是对的、是不是真的,当情绪慢慢地变成他的情感,这个情感是不是动人的?

如果情感不动人,情节再跌宕都没意义。观众看戏是跟着情感和情绪走的,所以对《风吹半夏》来讲,各方面的生意,你只要告诉大家你做了什么就行。比如你要去北边儿买钢、你要竞拍省二钢,当这些事儿出来了,大家要看的不是你花了多少钱,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角色之间的情感在对立、在撕裂、在弥合,这些才动人。

戏要跟着情感走,不要那么“形而上”,一定要“形而下”,要写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触碰真实的灵魂和情感。一个戏能不能成功,我觉得不在于情节多么复杂,你不用说你的主题是什么,而是角色真的哭、真的笑、真的痛苦、真的狼狈,这些弄准了,可能就赢了。

时尚芭莎

剧刚刚播完,播放过程中,你们有看到过什么印象深刻的观众的评价或弹幕吗?

导演傅东育

我看到很多弹幕是说特别朴素的那种话:“我想挣钱”“我就想挣钱”……看到这样的弹幕,我想他们一定是非常年轻的人,可能平常是躺平的,但大家现在在表达“我特别想挣钱”,还有说“我现在好想去谈恋爱”的。看到这些我就特别高兴,因为他们有了一种动力。

《风吹半夏》剧照

总制片人戴莹

我看到好多观众对细节的深挖,都让我特别开心。比如那个“俄罗斯套娃”,这种细节的设定被观众给挖出来解读,我就觉得导演所有的用心,其实观众都能感受到。

还有一个很好玩的,就是播放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看到网友说“全员都该拿奖,导演、编剧、演员、后期、歌手,每个人都拿,装造也给我拿,牛棚里的老牛也给我拿!”这让我特别欣慰,你能由衷地感受到,观众是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个戏。都说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看到这些,我觉得我们已经赢了。

《风吹半夏》剧照

时尚芭莎

两位各自说一个,对这部戏最满意的点吧?反过来,又有什么遗憾吗?

导演傅东育

我自己比较得意的,是大结局几场戏的组合。包括法庭上的许半夏、码头上的伍建设跟许半夏告别、裘毕正跟郭启东喝酒时中风前对人这一辈子的总结,还有高跃进面对调查组时关于民企的那一大段台词。这几段戏的台词量都非常大,我剪完片子也担忧这会不会是说教,但现在的效果是大家的掌声还比较多。这让我觉得,严肃作品的影视化,未见得完全不会被接受,只是看你合不合适、真不真诚。这样的表达,构成了这部戏的主题的表达。

至于遗憾,真心话,作为一个导演来讲,有很多。影视就是遗憾的艺术,在拍摄中,有时候未见得有我现在想的这么清楚,所以对演员的指导上也好,对细节的要求上也好,未见得有那么尽善尽美。包括在人物的丰富性和情感的表达上,我们并没有做到每一场戏都那么那么的好,有时候完成度只有六七十分。

另外,现在是36集,我看到大家说太快了,我也同意,但那时候没想清楚就过去了。这些都是我现在总结的,如果当时我们可以再娓娓道来一点,可能会更动人一点。希望下次再跟爱奇艺和戴戴合作的时候,这种遗憾少一点。

《风吹半夏》剧照

总制片人戴莹

我比较满意的是剧里人物的情感,尤其是友情的部分。现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爱情被展现得过度了,但真诚的友情其实是好久不见的。在这部戏里,整个铁三角这组人物关系的设定,是特别难得和宝贵的。现在大家都在唯爱情论、唯金钱论,为什么友情不值得歌颂了呢?从我们小时候开始,友情就是伴随人生的很重要的一种情感。所以我觉得这部剧里,我最满意、也最打动我的,就是友情的部分,我也希望未来的影视作品里能展现友情,它能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里,找到一些纯粹的、可以为之向往的东西。

要说遗憾呢,我觉得就是大幕落下了,我还在想着我们前些天,每天在工作群里噼里啪啦地讨论剧情、讨论要冲多少热度的那份激情。播出期间,我们经历过很多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可是这些到大结局那天就结束了。好在我们之后还会跟导演有更多的合作。

监制/宁李Sherry

编辑/Timmy

采访&撰文/张凡

图文排版/River

推荐DIY文章
3080ti!惠普暗影精灵8plus只要14999
差300元4G内存?红米K60Pro冠军版普通版咋选
5N扭力正合适 得力电动螺丝刀109元-观热点
小米小爱音箱Play 做你生活中的好助手
暖冬必备美菱迷你烤火炉限时抢仅59.9元
能发货 SteamDeck64G只要3399元
精彩新闻

超前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