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高银的新剧《小小姐们》同学们都看了么?
闺蜜死了我暴富、贫穷家庭、女性互相扶持、韩国财阀、穷养富养…
大人合理怀疑这剧的编剧是去微博拉了热点词才设置的剧情大纲。
(资料图)
不过虽然剧情步步都踩在了爽点上,但剧一播出,主演之一的金高银却迎来了一大波批评。
倒不是演技不好or不用心,主要金高银的气质实在是太好了,实在让人难以把她与剧中的贫穷人设代入到一起…
脸上白瓷一般的矜贵和干净,散发着天然的受到良好教育的漫不经心。
无论是气质还是长相,都没有表现出心境与处境之间的拧巴感。、
反而处处透露出的是一种未经坎坷才能拥有的「松弛感」。
而同样的贫穷又努力向上攀爬的人设,倒是原本唱跳idol出身的秀智在《安娜》中表演的更为传神。
即使后期表面已经爬了上去,外表足够光鲜。
但无论如何装饰,也难掩与生活「较劲」的神态。
两种人生底色所表现出来的对比,一个紧绷,一个肆意,一下子把网友们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对「松弛感」的向往。
说起来,同学们有没有在微博上刷到这么一条关于「松弛感」的40w+点赞热议?
这家人在面对计划之外的突发情况时,仍能保持情绪稳定、自然松弛的状态,被旁观的po主记录后,瞬间引起了40w+网友们的热议。
有的网友认为,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就是有钱。
如果条件一般的话,光是浪费机票的钱就足够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埋怨了。
但也有网友认为,这种状态的养成并不与钱直接挂钩。
哪怕家庭生活负担重,但本身心态好,也不会轻易陷入互相责备。
emmmm…咋说呢,虽然「松弛感」这个词儿是最近才被集体引用。
并被集体赋予了似乎象征着只有「物质、心理上富足」,才能如此毫不费力、天然去雕饰的意味。
但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之所以能一直保持正常,是因为他处在正常的环境中,而不是因为他本应是个正常人。
举个栗子,同样是辅导孩子写作业,自己状态好的时候往往耐心也会多一些。
不说云淡风轻吧,但至少能忍到孩子第5次得出2*2=5的时候再开始焦躁。
但如果自己状态本身就不好,上了一天班头隐隐作痛疼、肩颈僵硬,腿脚也感觉有点胀。
那可能在孩子第3次说出错误答案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化身成洪兴大姐大。
所以「松弛感」可能压根就不是只要有钱 or 默念“不生气”就能保持的事儿!
身体在潜意识的焦虑?
# 身体潜在的不适
感冒时情绪就会忍不住的低落、鼻炎发作时脑袋就会混沌、姨妈来前内分泌混乱就会心情过山车,皮质醇升高就会让人免疫力下降,进而敏感焦躁…
一个人的表面上的松弛,需要的是身体内部各种零件的和谐运作。
想要外在表现的不拧巴,身体状态也是外在反应的基础。内外联动,才有余力去从容面对各种变化。
还是举栗子,大家都知道,冰岛是一个世界公认抑郁症高发的伤心 龙虾 国家。
它和它周围的其他北欧各国,基本也都加入了抑郁高发全家桶。
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北欧国家很大程度上都有着相对寒冷的天气和时长较短的日照。
一项发表在《The Lancet》上的研究显示,作为我们“快乐激素”的血清素,其生成速度与被强光照射的持续时间直接相关。
而在另一项发表于《nature research》的实验显示,研究人员仅连续三周每天使用蓝光照射2小时小鼠,小鼠就出现了明显的抑郁样行为。
SO,持续的内分泌失调,快乐激素减少,人自然而然就容易钻进人生的牛角尖。
甭说松弛感了,甚至其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or表现,都可能成为自己焦虑的触发器,发生精神的自我拉扯。
# 重新自我判断
同学们要意识到,“放松”这个感受没有万能公式。
它是一种需要你足够自我觉察才能获得的感知。
说的再具体点,比如对于很多老一辈的人来说,“吃苦行为”反而比晚辈给予的“享受生活”,更能让他们感觉安心、自在。
大人的妈妈也是,当我试图找阿姨帮她收拾屋子做家务时,她反而会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一会担心阿姨收拾不细致,一会担心“手脚不干净”。
反而整个人陷入到一种焦虑、惴惴不安的状态。
包括大人本人也是如此。
对于有的人来说看书、刷抖音、刷微博一种放松状态,但对于大人来说,这种行为下,大脑反而会进入一种“找选题”的工作模式。
真 · 别人的放松,我的加班…
这一点,在杜伦大学曾过的一项针对135个国家的18000名受试者的大型调查中也有所印证。
研究显示,对于10%的人来说“什么都不做”本身,就会让人难以自抑的产生负罪感。
SO,同学们想要精神放松前,先想想自己所遵循的“放松”模式是不是真的让你感到了舒适?
尤其那种人人称赞的“正确且优秀的”的方式,如运动、看书、一边惦记工作一边摸鱼…到底是加剧了潜在的紧张,还是真的迸发出了愉悦。
# 找到工作、休息的节奏
社会学家Judy Wajcman发现,认为自己休息不足,或高估自己工作时间的根源,可能不是具体的某段工作时间太长。
而在于,这些时间并不规律。(比如,需要倒班的员工认为自己更缺乏休息。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严格的注意到自己的休息时间or工作总时间,不仅有点本末倒置,甚至可能反而是引发自己焦虑的源泉。
比如不小心加班晚了,所以睡眠时间不够8小时了,于是躺在床上忍不住督促自己赶紧睡着,结果反而搞得紧张失眠了…
又比如为了让自己放松而摸鱼,结果该完成的工作却拖拖拉拉被延长到了私人时间里,最后造成24小时都在online的结果…
很多人更需要找到的是我们工作、休息的节奏。
来点实操
# 每天至少15分钟直面阳光的时间
你们知道夸父为什么要逐日么?就是因为他不想emo。(不是
首先从身体层面,增加免疫力,调正内分泌,让身体的内部系统保持在健康循环是关键。
不论是减少不良情绪,还是增加抵抗力,同学们可以先从延长自己的白天(比如早睡,早起)、多晒晒太阳开始。
这个方法虽然听上去很传统,但效果真的非常非常明显!
接受阳光的照射可以刺激大脑更多的分泌血清素。
如果能再配合上运动,再提高提高多巴胺分泌,那对与清除情绪debuff可以说事倍功半的。
# 制定list
解决完身体,咱们来解决心理潜在的惴惴不安。
行动永远是解决焦虑的最佳良药,所以在认清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真正的「放松」,什么又是让自己真正产生紧张焦虑的东西后,同学们可以试着用四象限法则来给工作和生活分个界。
第1象限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是我们日常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第2象限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如果不重视之后就会慢慢发展成为第一象限事务了。
第3象限是紧急不重要的事情。虽然时间紧迫,但对自身其实并不重要。
第4象限是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日常唠嗑、看剧这种事便可划入此类。
而在此之外的其余时间,就是放松时间。
大人要强调的是,此处的放松是真正的放松,而不是潜意识里继续的「碎片化学习」。
比如有些人在听电台放松时,也在潜意识里听那些能够增加一些见识的类型…
大脑在应该接受奖励的时候压根没有得到休息,约等于持续超长待机。
咱就说,谁能在一直online的状态下,还能培养出松弛感呢?
# 松弛疗法
这个疗法同学们应该不算陌生,它经常出现在瑜伽课或者部分睡眠软件里。
夜晚躺在床上后,闭上眼睛,参照以下步骤实施即可:
1.按照从头臂部—头部—躯干部—腿部的顺序一块一块的放松肌肉。
2.感受呼吸时气流的进入,专注感觉减少其它思维认知活动,缓解躯体紧张。
很简单,跟着做就行。
三分钟热度有三分钟的成绩,勿以善小而不为。
看到了就实践一下,哪怕没几天热乎劲,也总归还是对健康有那么一小点帮助的。